調配奶粉的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清潔。奶粉是在現(xiàn)代化大工廠里經過嚴格殺菌和消毒生產出來的,所以是無菌的。從把干凈的奶粉調稀成奶液、一直到喂進嬰兒嘴里,必須注意不要讓細菌和病毒混進去,這是護理嬰兒者的責任和義務。在痢疾和傷寒流行的地方,經常由于奶液中混進了痢疾桿菌和傷寒桿菌而引起了小兒痢疾和傷寒。
究竟通過什么途徑使配方奶中混進了細菌呢?最常見的就是母親或護理者自身為帶菌者,在調配配方奶時就把細菌帶進去了。另外,就是蒼蠅和蚜蟲等昆蟲爬上了忘記覆蓋的奶粉上,或者鉆進奶瓶里,或者爬到奶嘴上,從而把細菌帶了進去。另外,作為作為清潔灶臺或者飯桌的抹布掛在水池上面時,由于多少還沾有一點食物或者氣味,所以就可看到亂飛的蒼蠅和蚜蟲先停留在不潔的抹布上、沾染上細菌,然后飛到洗干凈的奶瓶或膠皮奶嘴上,就會使其帶菌。
要想把調好的干凈配方奶喂到嬰兒嘴里,必須堵死上述細菌混入的途徑。母親在調配奶粉前要用消毒液洗手,然后用干凈毛巾擦手(用舊了的毛巾只要干凈并經過日曬也是清潔的,以手帕大小的毛巾為最好,每天要準備與調奶次數(shù)相同的毛巾數(shù))。奶瓶和奶嘴要用開水燙,不要用抹布擦。
嚴格的開水消毒,就是把奶瓶、膠皮奶嘴、夾子等放在蒸鍋里,煮沸10分鐘后把火關掉。待完全冷卻后,首先取出夾子,然后用它把奶瓶夾出,往奶瓶里裝入適量的溫度合適的開水,使用奶粉罐里面配送的帶有刻度的奶粉勺將奶粉裝入奶瓶里,最后把奶嘴夾出安在奶瓶上,搖勻,即可喂哺嬰兒。
每次調配奶粉都消毒奶瓶和奶嘴的話很麻煩,可以將六、七組奶瓶奶嘴一起消毒,使用時每次取出1組。但是,這樣做的母親10個人中只會有1個。在開始第1周里大都是用開水鍋等來消毒,當嬰兒奶奶(或姥姥)來了,說這樣做太過分了時,母親也就想簡單點,于是把洗好的奶瓶用開水燙燙就算消毒了。這種辦法如果不是在痢疾流行時期還是可以的。我不贊成用藥品(包括清洗劑)消毒。
奶瓶在用過之后要馬上倒出剩余的牛奶,然后反復用刷子和清水刷洗干凈,口朝下倒立在有濾網分隔抬高的盆里放好。膠皮奶嘴在用后也要馬上洗凈。吃剩下的牛奶如果長期留在奶瓶里面,就容易繁殖細菌,而要清除掉已經繁殖起來的細菌則是相當費事的。
在出生后3個月內不要加谷粉如米粉等,由于嬰兒在出生后3個月以內腸道淀粉酶的活性很低,即使加了谷粉也不能消化吸收。
在醫(yī)院的調乳室里,護士在調配奶粉時,可以使用更大型的工具(鍋、攪拌器、調奶用的圓筒等)但要將全部用具放入蒸鍋內煮沸10分鐘以上。在家庭里可盡量少用器具,以簡便些為好,因為這樣細菌混入的機會就少。如果母親深夜起來配奶、現(xiàn)去衛(wèi)生間洗手是比較麻煩的,可使用消毒酒精棉球把手擦干凈后自然干燥,這樣就相對方便很多。否則在疲勞的時候會偷懶不洗手而犯錯誤。不管怎么說用母乳喂養(yǎng)的母親只要撩開衣襟就可以喂奶,而調配奶粉每次都要花費15分鐘以上的時間,這無論如何是比不上母乳喂養(yǎng)的。但是為了撫養(yǎng)嬰兒而擠出時間去進行調乳和制作輔食,這并不是浪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