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杜克大學研究人員成功解析了五羥色胺受體(SERT)原子結構,這有助于幫助科研人員了解抗抑郁癥藥物如何發(fā)揮作用,也為開發(fā)更有效的相關藥物提供結構信息基礎。
五羥色胺與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同屬于神經遞質,由特定神經元細胞分泌,通過突觸結合作用于相鄰神經元的五羥色胺受體(SERT),從而調節(jié)神經元細胞的興奮和抑制狀態(tài)。
五羥色胺受體(SERT)與多巴胺受體(DAT),去甲腎上腺素受體(NET)均屬于神經遞質-鈉離子轉運體(NSS)家族,屬于哺乳動物第二大類跨膜蛋白,轉運離子小分子及營養(yǎng)物質進出細胞。它們選擇性的表達于突觸前神經元細胞表面,將五羥色胺,多巴胺及去甲腎上腺素運回細胞內,從而終止這些神經遞質的調節(jié)作用。
這些轉運體蛋白的基因突變與相關神經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比如自閉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和帕金森??挂钟舭Y藥物正是與這些蛋白結合,發(fā)揮心理刺激作用,從而產生抗抑郁效果。
2005年,EricGouaux實驗室解析了SERT在細菌中的同系蛋白LeuT,該蛋白與SERT功能類似,負責為單細胞生物攝取養(yǎng)分。
2013年,該實驗室又解析了果蠅的DAT結構,證實此類蛋白氨基酸序列在進化過程中高度保守,負責神經遞質轉運的結構元件也高度保守。近期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這樣的進化保守同樣在人源SERT中存在。
在不影響SERT的功能情況下,通過突變少數氨基酸來穩(wěn)定SERT,從而獲得SERT的晶體,通過X射線衍射的手段獲得包含600多個氨基酸在內的12次跨膜蛋白的原子結構。該研究分別確定了SERT與帕羅西汀,SERT與依他普侖的結合方式,同時證實了變構調節(jié)位點的存在。當高濃度的依他普侖作用于SERT時,依他普侖會同時結合變構調節(jié)域與中心口袋域,與變構域的結合導致藥物的解離速率下降,從而延長依他普侖的藥效。進一步解釋依他普侖的療效為何由于其他抗抑郁癥藥物。
SERT變構調域結構及作用機制被闡明,非常有助于開發(fā)療效更好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