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換零件一樣,把生病的心臟換成人工心臟,也能夠讓生命得到延續(xù)?這已不是天方夜譚。
12日,記者在第21屆中國南方國際心血管病學術會議獲悉,國產的人工機械心臟已經進入臨床實驗階段,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正式批準上市,目前國內已有3例患者用上了人工機械心臟設備。
多數心臟疾病,如果藥物和手術都得不到根治,最終都會走向心衰。據介紹,終末期心衰的病人,如果得不到供體做心臟移植,一年的生存率只有50%左右。因此,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人工機械心臟系統的安裝,寄希望以此續(xù)命。
“原來的心臟沒有功能了,安裝一套最新的人工機械心臟,背個小書包,就能上街了……”美國克利夫蘭醫(yī)學中心心血管外科醫(yī)生、心臟移植負責人Michael Tong在會議現場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2007年美國FDA批準了第一例人工機械心臟用于臨床,至今人工機械心臟已經進入全新的發(fā)展階段,每年有8000人使用這樣的人工心臟來延續(xù)生命。
“這套人工機械裝置,能夠完全代替心臟,在病人沒有得到心臟的供體做移植之前,一直帶著這套裝置,能替代人體的心臟功能。”Michael Tong表示,新一代的人工機械心臟系統,2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與心臟移植的生存率是差不多了。
據透露,美國第三代人工機械裝置,大約9萬美元一套設備,加上住院前后的費用,使用一套產品約30-50萬美元。“現在裝上人工機械心臟的患者,最長的已經存活十幾年了。”Michael Tong說,每年全美有8000人安裝這套系統維持“心跳”,得以延續(xù)生命。他說,美國科學家正在研發(fā)的下一代心臟輔助裝置,除了機械方面有提高,動力、電源都會有突破,目前正在研發(fā)電源植入到人身體里面,隔著皮膚向體內的心臟輔助系統進行充電。
廣東省人民醫(yī)院心外科成人二區(qū)主任黃勁松指出,其實國內已經有人用上了“人工心臟”,“國內很快也可以上市進入臨床使用。”他指出,國內幾家公司的人工機械心臟產品正進入臨床實驗階段,目前已有患者已經在使用了。例如北京阜外醫(yī)院正在牽頭做臨床實驗,預計很快可以上市使用。
黃勁松說,國內三例患者已經戴上了最新的人工機械心臟設備,一例患者已經戴在身上,在家里一年多了,可以長期使用;一例患者使用了這套裝置一個月后,等到了合適的心臟供體,已經完成了心臟移植手術;還有一例患者裝了最新一代人工機械心臟輔助系統后,本身的心臟恢復了功能,成功脫離這套系統。
黃勁松透露,上世紀90年代,廣東省人民醫(yī)院擁有了全國第一個體外心臟輔助系統裝置---羅葉泵,能夠代替心臟的收縮功能,這是某種意義上的“人工心臟”,能夠在心臟停跳后能夠提供動力,但因為體積大,只能在手術室里為病人續(xù)命,無法便攜式攜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