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系因胃氣郁滯,氣血不暢或冒腑失于溫煦及滋養(yǎng)所致。臨床以上腹部近心窩處經(jīng)常發(fā)生疼痛為主癥,又稱“胃
痛”,是臨床常見病證。古代統(tǒng)稱“心痛”,但與真心痛有顯著區(qū)別。
本病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胃和十二指腸炎癥、潰瘍、痙攣等疾病。
[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因主要與情志不暢、飲食不節(jié)、勞累、受寒等因素有關。胃為五臟六腑之大源,主受納腐熟水谷。釀成胃之功
能失調,胃脘疼痛的原因雖各不同,但其發(fā)病機制無外乎兩方面:一是氣滯血瘀,所謂“不通則痛”;二是胃失溫煦或濡養(yǎng)。
1.肝胃氣滯肝為剛臟,性喜條達而生疏泄,若憂思惱怒,氣郁傷肝,則氣機阻滯、橫逆犯胃。
2.寒邪犯
胃寒為陰邪,其性收引、凝滯。外受寒邪,內客胃腑,或過食生冷,造成胃氣失和、凝結不散、氣機不
暢。
3.胃熱熾盛
肝氣郁結,郁久化熱,或偏嗜辛辣肥甘,濕熱內郁,氣機阻滯。
4.食滯胃腑飲食不節(jié),胃納過盛,脾運失調,宿食停滯,胃失和降,氣機郁阻。
5.瘀阻胃絡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氣滯則血瘀,瘀阻于胃,絡脈不通。
6.胃陰虧虛素體陰虛,胃陰不足,或胃火內熾,耗傷胃陰,胃炎濡養(yǎng)。
7.脾胃虛寒素體脾胃虛弱,或久病脾胃受損,或勞倦過度,或飲食不節(jié),均可導致脾陽不足,中焦虛寒,胃脘失于溫
養(yǎng)。
[辯證治療】
1.肝胄氣滯
癥狀和體征胃脘痞脹疼痛或攻竄脅背,暖氣頻作,苔薄白,脈弦。
證候分析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橫逆犯胃,故胃脘痞脹疼痛。脅乃肝之分野,
肝郁氣滯,故疼痛攻竄脅背。氣郁不舒,胃失和降,故暖氣頻作。氣郁尚未化熱,故苔薄白。脈弦為肝郁氣滯之象。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以足厥陰肝經(jīng)穴為主。
處方足三里中脘太沖期門
隨證配穴暖氣甚者,加內關、膻中。
刺灸法針用瀉法。
方義足三里、中脘疏通胃氣以升清降濁。太沖為肝經(jīng)原穴,期門為肝之募穴,兩穴相配以平抑肝氣之沖逆,降逆和胃。
2.寒邪犯胃
癥狀和體征胃脘冷痛暴作,嘔吐清水
痰誕,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脈弦緊。
證候分析寒邪內客于胃,寒主收引,陽氣被寒邪所遏,不得舒展,致氣機阻滯,故胃脘冷痛暴作。寒邪中阻,致胃氣上逆,故嘔吐清水痰延。因寒邪得陽則散,遇陰則凝,故畏寒喜暖。胃無熱邪,故口不渴。苔白屬寒,脈弦緊主寒主痛。
治法溫胃散寒,行氣止痛。以任脈、足陽明胃經(jīng)穴為主。
處方中脘足三里內關公孫
隨證配穴痛甚者,加梁丘。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并可加灸。
方義胃之募穴中脘與下合穴足三里相配,以疏調胃氣而止痛。內關、公孫是八脈交會穴相配,能寬胸理氣,開郁止痛,善治胸胃疼痛。
3.胃熱熾盛
癥狀和體征胃痛急迫或痞滿脹痛,嘈雜吐酸,心煩,日苦或粘,舌紅,苔黃或膩,脈數(shù)。
證候分析素體陽盛,或郁久化熱,或熱邪犯胃,熱邪內迫,故胃痛急迫或痞滿脹痛。胃中郁熱,逆而上沖,故嘈雜吐酸、心煩。胃火上乘,濕熱熏蒸,故
口苦或粘。舌紅、首黃或膩、脈數(shù),為胃有濕熱之象。
治法清胃瀉火,和胃止痛。以足陽明胃經(jīng)穴為主。
處方上脘梁丘行間內庭合谷
隨證配穴口苦、舌紅甚者,加少府。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上脘穴位于胃上口,是任脈和足陽明胃經(jīng)的交會穴,能開胃腑受納之門,降逆和胃。梁丘為足陽明的部穴,以治急性胃痛。行間以清瀉肝膽濕熱,和胃止痛。胃經(jīng)滎穴內庭配合谷清瀉胃熱。
4.食滯胃腸
癥狀和體征胃脘脹痛,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緩,苔厚膩,脈滑或實。
證候分析飲食不節(jié),宿食停滯,胃中氣機阻滯,故胃院脹痛。宿食不化,濁腐之氣上逆,故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則宿食外出,胃得緩解,故吐后病緩。苔厚膩、脈滑或實,均為宿食停滯之象。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以足陽明胃經(jīng)穴為主。
處方天樞足三里內關里內庭下脘
隨證配穴胃院脹痛、苔厚膩者,加陰陵泉。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足三里能健胃消積,推陳導滯。天樞穴既為足陽明胃經(jīng)之穴,又為大腸之募,可通調腑氣,使食滯下行。內關寬胸利膈,降逆止嘔。里內庭、下院動專消宿食。
5.瘀阻胃絡
癥狀和體征胃痛較劇,痛如針刺或刀割,痛有定處而拒按,或大便色黑,舌紫黯,脈澀。
征候分析瘀血阻于胃絡,故胃痛較劇。瘀血停留,絡脈不通,故痛如針刺或刀割。由于瘀血有形,放痛有定處、拒按。瘀血停于胃絡,隨便而出,故大便色黑。血瘀則舌少滋榮,故舌紫黯。血瘀則血行不通,故脈來艱澀。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以任脈、足陽明胃經(jīng)穴為主。
處方中脘足三里內關隔俞期門公孫三陰交
隨證配穴便血者,加血海。
刺灸方法外用瀉法。
方義中脘、足三里疏調胃氣以止痛。內關、公孫是八脈交會穴相配,能寬胸理氣,開郁止痛。膈俞乃血之會穴,配足厥陰經(jīng)期門,可舒肝活血。三陰交為足三陰經(jīng)之會穴,可活血通絡。
6.胃陰虧虛
癥狀和體征胃痛隱隱,灼熱不適,嘈雜似饑,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證候分析胃病日久,胃陰內傷,胃失德養(yǎng),故見胃痛隱隱、灼熱不適、嘈雜似饑。胃陰不足,納運失常,故食少。胃陰不足,津不上承,放口干。陰傷腸燥,則大便干燥。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亦為陰虛內熱之象
治法滋養(yǎng)胃陰,和胃止痛。以俞、募穴為主。
處方脾俞胃俞中脘章門足三里內關血海三陰交
隨證配穴便黑者,加隱白、膈俞。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
方義脾俞、胃俞、章門、中脘乃俞募配穴法,加足三里、內關,可健脾和胃以促氣血化生。血海、三陰交補陰以養(yǎng)血,使陰液得復,胃得其德養(yǎng)。
7.脾胃虛寒
癥狀和體征胃痛綿綿,空腹為甚,得食則緩,喜熱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溫,大便多溏,看淡,脈沉細。
證候分析脾胃虛寒,病屬正虛,故胃痛綿綿,以空腹為甚,得食則緩。寒得溫而散,氣得按而行,故喜熱喜按。脾虛中寒水不運化而上逆,故泛吐清水。中陽不振,故神倦乏力及手足不溫。脾虛生濕下滲腸間,故大便多情。舌淡、脈沉細,皆為脾胃虛弱、中陽不足之象。
治法溫中散寒,健牌和胃。以俞、募穴為主。
處方脾俞胃俞章門中脘內關公孫關元
隨證穴心悸氣短者,加內關、神門。
刺灸方法外用補法,加灸。
方義脾俞、胃俞與章門、中脘相伍為俞募配穴法,針補加灸,可溫中散寒,健脾補胃。內關、公孫乃八脈交會穴相配,可健脾和胃。取任脈之關元,以壯真火,助其溫中補虛之效。
【其他療法】
1.耳針脾、胃、肝、交感、神門、皮質下。每次選用2~3穴。疼痛劇烈時用強刺激,疼痛緩解時用輕刺激。隔日1次,或每日1次。
2.皮膚針脊柱兩側。重點叩打胸5~12,中度或較重刺激。
【醫(yī)案舉例】
施/,女,29歲。胃院痛2月余,時輕時重,胸悶,易怒,兩脅作痛,納少,二便正常,苔白,脈滑數(shù)。證屬肝氣犯胃,木克牌上。治法。流肝理氣,健牌和胃。取穴:中院、內關、足三里、合谷、太沖。留針40min,用瀉法,共針3次而愈。(針灸臨證指南)
【按語】
(1)胃痛患者應注意飲食調養(yǎng),保持精神樂觀,如遠勞怒、戒煙酒、飲食定時、少量多餐等,對減少復發(fā)和促進康復有重要的意義。
(2)針灸治療胃痛,具有明顯的鎮(zhèn)痛效果。如堅持治療,亦能取得較好的遠期療效,并可促進潰瘍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