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的功效與作用
溫通經絡,驅散寒邪。艾葉性溫加之點燃熏灸,使熱力深達肌層,溫氣行血。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散寒除濕、調理氣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真正懂得了艾灸的原理,是沒有必要擔心艾灸上火的。艾是純陽之物,破一切邪淤。邪者,風,寒,濕,火,燥都是病邪。
按照古中醫(yī)《內經》的養(yǎng)生理念,知道在夏天我們體內的陽氣是大量往外生發(fā)的,多處于外熱內虛,上熱下寒的狀態(tài),就知道如何來養(yǎng)生了。
灸療,就是用燃燒的艾草在人體的穴位上熨、灼,使熱量通過穴位進入經絡,達到疏通經絡、祛寒療疾、養(yǎng)身保健的作用。艾灸這種保健方法至少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存在了,古人云“家有三年艾,醫(yī)生不用來”。
疾病侵犯人體時,總是先侵犯皮毛,然后是肌膚,再者是筋脈,其次是六腑,最后才是五臟!所以,等病到了五臟的時候,就很難治了!
五行本來是按肝→心→脾→肺→腎這個方向相生的,肝過勞虛弱,心、脾、肺、腎都進入波及范圍,而且過勞積累的怒氣也會傷肝。
有句話叫做“冬病夏調”。夏季患者血經絡暢,皮膚腠理宜泄,此時恰當艾灸益氣補陽調理,并輔以靜養(yǎng),做到調養(yǎng)結合,調理效果必將大增。
《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這是將脈按大小、深淺的差異分別稱為“經脈”、“絡脈”和“孫脈”。
氣虛早期癥:氣短乏力、自汗頻繁、頭脹頭昏、注意力難集中、少話懶言、眼干口苦、腰酸腿軟、便秘或腹瀉、尿黃熱痛、房事興趣不高、手腳冰涼、體胖怕冷、食欲欠佳、睡眠不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