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篇|【每日一癥】:郁證
郁證的發(fā)生因為郁怒、思慮、悲哀、憂愁七情所傷,使肝失疏泄,脾失運化、心神失常,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成。治宜疏肝理氣解郁,化痰利氣,養(yǎng)心安神,健脾補血為法。
秋葵的功效與作用
溫通經絡,驅散寒邪。艾葉性溫加之點燃熏灸,使熱力深達肌層,溫氣行血。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散寒除濕、調理氣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真正懂得了艾灸的原理,是沒有必要擔心艾灸上火的。艾是純陽之物,破一切邪淤。邪者,風,寒,濕,火,燥都是病邪。
郁證的發(fā)生因為郁怒、思慮、悲哀、憂愁七情所傷,使肝失疏泄,脾失運化、心神失常,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成。治宜疏肝理氣解郁,化痰利氣,養(yǎng)心安神,健脾補血為法。
表里經運行環(huán)路的通暢直接影響內臟氣機的運行,進而影響其生理功能。在針灸臨床中發(fā)現(xiàn),表里經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直接指導針灸臨床的辨經、選經及選穴,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本病分偏實,偏虛兩類。偏實者,多由素體陽盛,嗜食辛熱厚味,致腸胃積熱;或邪熱內燔,津液受灼,腸燥腑氣不通;或情志不暢,氣機郁阻,津不敷布,腸腑傳導失常,而成便秘。偏虛者,多由病后,產后,氣血未復,或年邁體衰,氣血虧耗,氣虛傳運無力,血虛則腸下失潤;或下焦陽氣不充,陰寒凝結,腸道腑氣受阻,亦成便秘。
本病以腿足軟弱、步履困難等為熱證。由于水寒和濕熱之邪劉溢皮肉筋脈;或飲食失節(jié)、損傷脾胃,濕熱下注;也而又因脾虛氣弱,濕熱久留,氣血兩虛,筋脈失養(yǎng)而成。癥見初起僅干、濕兩類:濕腳氣多偏于實,癥見足附腫大,甚至浮腫至頑麻酸重尤為加劇,或兼見便秘溲黃、舌淡紅、脈弦數(shù)。
原發(fā)性痛經的發(fā)生主要與月經時子宮內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關。PGF2α含量升高時造成痛經的主要原因。PGF2α含量高可引起子宮平滑肌過強收縮,血管痙攣,造成子宮缺血、乏氧狀態(tài)而出現(xiàn)痛經。
小兒夜啼者,凡哭聲微弱,時哭時止,四肢不溫,便溏、面色白者屬寒屬虛;哭聲響亮,啼哭不止,身溫腹暖,便秘,尿黃者為實為熱;驚惕不安,面色青灰,緊偎母懷,大便色青,面色時白屬驚啼。
放化療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殺死了大量的正常細胞,因此,患者治療后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毒副反映,如骨髓抑制、消化道反應、發(fā)熱等等,減輕或消除這些癥狀對患者的生存質量有很大幫助。
小兒冷暖不能自調,又為椎陰椎陽之體,肌膚嫩弱,腠理空疏,衛(wèi)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襲而發(fā)病。本病主要原因為外感風寒或風熱時邪,由口鼻皮毛而入,客于肺胃,致表衛(wèi)調節(jié)失司,腠理鼻塞,衛(wèi)陽受遏,肺氣失宣,故有惡寒、發(fā)熱、閉塞、咳嗽等癥。
風邪雖未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節(jié)中往往夾時邪而侵入。春季為溫、夏季為暑、秋季為燥、冬季為寒和梅雨時期之濕等四時之中,非其時而有其氣者謂之六氣失常。若在體質偏弱的情況下則易感受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