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yī)兒科,有一種常用的治療方法是“捏脊”,即通過提捏小兒脊柱兩旁的肌肉,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其實,不僅是小兒,成人也可以用捏脊療法來治療背部疾病。
這個療法,對治療腰肌勞損,效果尤為顯著。
因為,捏脊可以通過刺激背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來治療腰肌勞損。
老中醫(yī)談“捏脊”:不僅治骨痛,還可治百病
人體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氣血不通引起的,脊背作為氣血循行的主干道,最害怕淤積。
我們平時負重、伏案,時間久了,就會使這個主干道出現(xiàn)淤積,于是就出現(xiàn)腦部供血不足,導致頭痛,或使身體其他部位的氣血供應失調,造成泛濫或干涸。
只有脊背這個樞紐通了,氣血運行通暢了,才能帶走淤積,滋養(yǎng)全身,祛除疾病。
所以,我們說脊背是向陽生長的、治病養(yǎng)生的大藥田。
1、調動陽氣,通經活血
背部是人體一個極其重要的部位,尤其是脊柱,是人體的中線。
脊柱是大腦的延伸,大腦通過脊髓指揮全身的活動。
脊背是督脈循行的部位,為什么叫“督脈”呢?督就是“都督”、“總督”的意思,它是總管全身陽氣的一條經脈。
脊背兩旁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部位,膀胱經是人體循行部位最廣的一條經脈,陽氣最多,而且跟腎經相表里,腎主水,膀胱主管全身的水液代謝。
可以說,脊背是全身氣血運行的大樞紐。
2、調和臟腑,護肺養(yǎng)肺
更重要的是,膀胱經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它聯(lián)系著其他的臟腑。
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都分布在膀胱經上,生長于督脈兩側。
所謂“俞”,就是“輸”,肺俞就是肺臟的轉輸、輸注之穴,對于保養(yǎng)肺部和治療肺臟的疾病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3、治療局部的肩、頸、背、腰疼痛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身體疼痛,其病機主要是氣血瘀滯不通。
氣血活絡,疼痛自然減輕。
4、矯正脊椎
很多人脊椎歪七扭八的,其實是脊椎兩側的“足太陽膀胱經”繃得太緊,
不夠放松而拉扯脊椎所致。
捏脊可以放松肌肉,起到正脊椎的功效。
5、治療失眠
睡前捏脊,可以疏通氣血,幫助睡眠。
捏脊方法
一、華陀捏脊法
“華陀夾脊穴”在中醫(yī)屬于經外奇穴,沿著脊椎從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在脊椎棘突下旁開5分,左右共34個穴,貫穿整個后背。乃華佗所創(chuàng)
上半部可治上肢及胸部疾病,下半部則可治下肢及腹部疾病。
“華陀捏脊法”,就是徒手沿著脊椎兩旁由下往上捏拿,簡單易學,立即見效,不需要任何其他道具。
動作分解及說明
1、被捏者俯臥在床、全身放松。
讓他人先用雙手拇指及食指,夾起腰椎兩旁的皮下組織(也可從尾椎開始),食指及中指在前導引,拇指下壓并往前推,一松一緊,由腰部開始往肩頸部有規(guī)律地捏。
最好不要中途間斷,讓“氣”能上下貫通,不致堵在某處。
2、到頸部時,手順著脊椎滑下來,把氣由上導到下,再重復第一步。
至少做三次,之后再針對患處局部加強。
若力道掌握得宜,三次后背部便松了,會有通體舒暢之感。
癥狀較嚴重者,在捏完后的幾天內,背部還會有疼痛感,但會越來越輕松,不必擔心!
3、遇到肌肉僵硬、阻塞嚴重的情況,被捏者可能會疼痛難忍,此時動作可放緩或稍停片刻(但手指不可放開)。
二、倒捏脊法
從下往上捏脊是補法,從上往下捏脊是瀉法,補法會讓血壓越捏越高,而倒捏脊法則具有降壓功效。
1、治療高血壓病:
與“華佗捏脊法”方向相反,應從頸部捏向尾椎。
2、用于小兒退熱:
讓孩子俯臥,家長將食指、中指并攏,在孩子的脊背從上向下推,一般以200~300次為宜。
動作要迅速,還要注意力道,不能搓傷孩子的脊背。
凡是出現(xiàn)發(fā)熱的孩子,家長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治。
捏脊注意事項
1、以脊柱兩側皮膚微潮紅為有效。
如果每次捏完脊,可以看到脊柱兩旁明顯發(fā)紅,這說明捏脊捏到位了。
2、大人小孩均可捏。
小兒皮膚嬌嫩,捏脊時應輕柔,以免造成皮膚破損;成人背肌較厚,肌肉緊繃,不易提起,故力度應稍大。
總之,應視患者背肌松軟程度來選用適當?shù)牧Χ?。小嬰兒則建議用食指及中指沿脊椎兩旁
按摩即可。
3、捏脊時間不拘,最佳時間是早晨起床后、晚上睡覺前。
不要在過飽或過饑的情況下進行。飯后不要馬上趴著做,以免因壓迫反造成腸胃不適。
4、如果患有較嚴重的高血壓病、心臟病、腎病以及肺病等,不可行此捏法;
如果背上皮膚有破損或患有傳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
腦炎、流行性腮腺炎、肝炎、肺結核等,需待痊愈后再捏;
5、捏者手指甲不宜過長,免得刮傷被捏者。